鲁迅作为语文课本出现最多的作家,对孩子有多重要?
要说鲁迅,估计谁都会脱口而出几部他的经典作品吧:
《彷徨》
《呐喊》
《朝花夕拾》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故乡》
《记念刘和珍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是不是勾起了你学生时代的回忆?
要说世人对鲁迅的评价,那更是一个接一个的响亮: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评价他说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
(图片来自网络)
他究竟做了什么,会收获如此赞誉呢?
我们做家长的,又该怎么跟孩子讲鲁迅呢?
有这么三个层面,是不得不跟孩子讲的:
鲁迅的气节
推动白话文
有趣的灵魂
鲁迅的气节:用笔做武器的民主战士
要说鲁迅先生的气节,首先要说的,就是著名的“弃医从文”了。
弃医从文
学过课文《藤野先生》就会知道,当年鲁迅在仙台留学学医,课堂上播放的日军枪毙中国人的电影画面深深刺激了他,让他学医救人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图片来自网络)
到第二学年终结的时候,他果断告别了藤野先生,离开仙台,用笔尖来改变民众的精神。
藤野先生赠给鲁迅的临别相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他在《呐喊》自序里写到:“……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你看,若不是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认识,他也不会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
怒斥政府暴行
拿起了笔的鲁迅,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民主战士。
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率领数千名学生和市民组成的游行队伍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示威抗议,要求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对八国通牒。
游行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结果呢,没等来段祺瑞,却等来了枪声和子弹。
镇压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游行群众瞬间前逃后冲,乱作一团,包括李大钊在内的200多人受伤,47人死亡。死者中,就有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刘和珍
(图片来自网络)
惨案发生后,鲁迅愤然执笔,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痛斥段祺瑞执政府,揭露他们的罪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手中的笔,此刻是一把勇猛的尖刀,刺向敌人的胸口。
(图片来自网络)
他曾说过:“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
针砭时弊
用笔锋直戳敌人心脏的鲁迅,还用他犀利的文字,揭露当时国人的麻木和丑态。
当时国人的麻木和迂腐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他在《药》中记录下了“人血馒头”,写出了百姓的迂腐和迷信: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图片来自网络)
也在其中写下了围观砍头的百姓是多么麻木: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图片来自网络)
他在《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么个穷酸书生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毒害,以及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他手中的笔又像一把手术刀,精细的切入病痛处,刀刀见血。
你可能会说,鲁迅的文字无非就是犀利讽刺而已嘛,只是放在了那个时代才出名而已,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这我们可要告诉你了,他的文字,可不只是犀利讽刺那么简单,他可是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者啊,他让中国人头一次读到了文言文之外的白话小说,也是从这时开始,国人慢慢接受并使用了白话文。
白话文的推动者
咱们国家的文言文啊,非常博大精深且拥有正统的合法地位。什么意思呢?就是写作,一定要用文言文。
(图片来自网络)
文言文版《福尔摩斯》
(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但是这文言文和实际的口语距离很远,中国历代很多学者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一致,但收效甚微。
到了民国初年,科举制度废除、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倡导白话文,抛弃那些优美但却繁杂的文言文。
《新青年》
(图片来自网络)
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打开了中国白话文的大门,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的创作基础,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和思想都被它深深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这还没完,到了1921年,他又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我们都熟知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中赢得世界声誉的第一部杰作,把当时中国社会封建、腐败,以及人民的病态揭露的淋漓尽致。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说,咱们现在能书写白话文,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鲁迅先生。
有趣的灵魂
鲁迅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严肃、犀利,偶尔还会怼人几句的铁骨铮铮的汉子。
但其实啊,鲁迅的另一面,让人意想不到。
艺术家鲁迅
你知道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的么?
是鲁迅
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委托鲁迅设计一枚校徽,别说,鲁迅还真给设计出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
它有“三人成众”的寓意,这脊梁骨的形象,又给人“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
嘿,这创意绝了!
了解北大的人都知道,这枚校徽沿用至今,成为了北大的独特标志。
现在的北大校徽
(图片来自网络)
蔡元培能邀请鲁迅设计校徽,是对其美术功底和美学主张的信任。
鲁迅的美学功底有多好?看看他为这些书籍设计的字体吧。
(图片来自网络)
这么多设计作品里啊,最出名的,当属《呐喊》和《引玉集》。
(图片来自网络)
看,是不是觉得写作之外的鲁迅,还非常有艺术家的气质?
爱吃零食的鲁迅
吃零食,好像是大多数女孩的共同爱好,甭管想不想吃,家里一定要备着一些才踏实。
我们严肃、犀利的鲁迅先生啊,也是一个零食爱好者。
据说,萨其马,就是他的最爱。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不妨想象这个画面:夜晚,鲁迅先生在灯下奋笔疾书,抨击旧社会的统治和封建的思想,一番慷慨后,拿起手边的萨其马轻轻咬一口,嗯……超满足……
电影《黄金时代》中的鲁迅形象
(图片来自网络)
没有萨其马?没关系啊,柿霜糖,也是他的心头好。
他在《马上日记》里写过,有朋友送他河南的柿霜糖,他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大半,剩余的收了起来。结果啊,这馋瘾上来了,弄的他大半夜睡不着,实在忍不住,爬起来又吃了大半,嘿,就像个孩子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们心里崇敬、崇拜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他离我们太远,恨不得像神仙一样不食人间烟火。
其实抛开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战斗经历,他们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是柴米油盐傍身的普通百姓,邻家先生。
看完这些,是不是对鲁迅有更深刻的认识了?把这些讲给孩子,当孩子读鲁迅书的时候,更能读懂字里行间的含义,读懂他文字背后的愤慨和热血,时代烙印。
今天啊,我们重磅上新了课程《名师带你读“鲁迅”》,语文名师申怡老师将带孩子系统的读一读鲁迅的著作。
孩子将在这门课中收获:
精读覆盖中小学教材选篇的50篇鲁迅名作
通过四大模块跟鲁迅学读书、写作
获得50种高分写作方法
快快点击下方图片,跟申怡老师一起,读鲁迅,学写作吧!现在购买,还能享受早鸟价,立减30元!
点击图片,抢购课程▽▽▽
往期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可以查看